中国第一例试管婴儿,如今已经33岁了,一起来看看她所经历的故事
分类: 天津供卵试管医院 热度:669 ℃

三年前,1988年3月10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中国大陆第一个试管婴儿诞生了。

她的名字叫郑。

“萌”是萌芽的意思,寓意她是第一个试管婴儿,“朱”是感谢护送她来到这个世界的教授。

当她还是一个胚胎时,她就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她的出生集中了成千上万不孕夫妇对试管婴儿技术的疑虑和希望。

同时,她也在这种温暖的关注中平和而正常地成长。

2010年从Xi西安西京学院毕业后,她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北医三院工作。

在北医三院生。

在纪录片《先见之人》中,她说毕业后回到北医三院是一种回家的感觉。

这家医院见证了她出生、成为社会人、成为母亲的重要时刻。

也见证了她母亲和医护人员为她的出生所付出的努力和坚持。

结婚20年,

因输卵管阻塞没有孩子

20世纪60年代末,18岁的郑桂贞和丈夫左长林在甘肃礼县严观镇结婚。

郑桂贞是一位朝气蓬勃的乡村教师,而左长林是一位沉默寡言、性格稳重的农民。两个互补的人不期而遇,很快就结婚了。

让他们有些焦虑的是,他们已经结婚好几年了,还没有孩子。

我试过偏方,求佛,“各种折腾都没效果。”同时结婚的夫妻,他们的孩子已经在村口蹒跚学步了。

去县医院检查发现,郑桂贞小时候就感染了肺结核,患有盆腔结核和输卵管阻塞,输卵管不通。这就是他们从未怀孕的原因。

婚后一眨眼二十年过去了。

1987年的一天,郑桂贞在“电箱”(广播)上听到:“北京某机构正在研究体外受精技术。不孕症的治疗可能会有所突破。”

我甚至不知道是什么机构,

光是听到这两个字,

郑桂贞带着丈夫从甘肃一路来到北京。

在北京火车站,

两个人互相询问,

但他们连机构名称都不知道,问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两人在防水布上躺了几个晚上,直到遇到一个叫刘殿英的黑龙江男子。

刘殿英夫妇的儿子去世后,他们想再生一个,于是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北医三院)做输卵管再通术。中年子女的同病相怜,这使他为郑桂贞和他的妻子指明了方向。

寻子之旅终于步入正轨。

迎来中国第一个试管宝宝

66岁的张丽珠教授在北医三院研究试管婴儿已经3年了。

克服体外受精的问题,体内接种总是不成功。

郑桂贞是张丽珠教授遇到的第13个病人。之前的12个患者都没有成功怀孕。

在此之前,张教授也经历了种种困难。

当时取卵还不是像现在这样通过阴道b超下穿刺抽吸来实现,而是需要的。

开腹。

实验初期招募那些需要手术的患者,排卵期同时进行手术和取卵。

两个月只有一个符合条件的病人。

剖腹手术后,张丽珠用手轻轻抬起卵巢,触摸卵泡,用针扎取卵泡液。

取得卵泡液后,还需要从中找出卵子。那时候不像现在,只需要把卵泡液通过一个窗口。

而是要求张教授把卵泡液装在试管里,放在保温瓶里,抱在怀里,小跑十分钟,跑过操场,来到当时有显微镜的组织胚胎教研组。

现在你只需要穿过一扇窗户就能找到鸡蛋。那时,张教授必须跑过一个操场才能到达那里。

“试管婴儿”也有争议。

很多人认为中国人口这么多,不需要试管婴儿技术。张教授反对计划生育。

物竞天择,没必要“麻烦”上帝。

看到不孕夫妇隐瞒真实姓名,苦苦寻找孩子,似乎让他们阳痿,感到非常自卑。尤其是女性,承受的压力更大

一次偶然的机会,一个坚持做母亲的男人遇到了一个坚持满足不孕不育家庭生育愿望的妇产科医生。

事实上,张丽珠对郑桂贞评价不高。她38岁了,超过37岁了。平均下来鸡蛋不多,鸡蛋质量也不好。

郑桂贞特别执着。因为这可能是她作为母亲最后的希望了。她开导她焦虑的丈夫:

我总是失败。就算这次失败了,也没什么,但是如果成功了,那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在北三院的病案室里,记录着郑桂贞20年前的整个怀孕过程:

1987年6月24日,张丽珠为来自甘肃的不孕症患者郑桂贞进行了剖腹手术,获得了4个卵子。

6月25日,卵子体外受精成功。

6月26日,张丽珠为郑桂贞进行了胚胎移植手术。

7月10日,郑桂贞出现了早孕反应。

经历了之前的磨难之后,似乎从此变得格外顺利。

送入郑桂贞体内的四个胚胎中有一个存活了下来。8月3日,通过b超,我看到了原来的心跳,一个小生命正在形成。在第三医院附近观察了一段时间后,张教授确认她已经怀孕,病情稳定,并允许回甘肃老家生孩子。

1988年3月,郑桂贞回到北医三院进行剖腹产手术。

3月10日,她生下了中国首例试管婴儿,一名体重近7.8斤、身长52厘米的女婴。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郑桂贞在哭,左长林在门口等着,点头说谢谢:

“我们三代人都在期待一个孩子,但结婚这么多年了,一直没怀上。我是个命苦的女人。我从小失去父母,从小跟着爷爷长大。他今年88岁了。他看不到孩子,眼睛也闭不上!现在,我一会儿给爷爷发消息!谢谢,谢谢!”

“郑”这个名字是在病床上取的。

她说:

“按照我们的讲究,这个孩子应该有两个名字,第一个名字叫郑,萌发的意思是向上。朱这个字是用来表达对博士的感激之情的

感谢博士也贯穿了郑的整个成长过程。

“我从来没有真正意义上

离开我出生的地方”

郑从小就长得比别人壮,别人一岁才开口说话。八个月后她会被称为爸爸妈妈。

即便如此,她还是会收到很多人异样的目光。有人怀疑她的寿命,有人“开玩笑”:“你不是你妈生的。”

还有人,眼睛很多,说:“哦,看,看,就是这样。”

幸运的是,郑有一颗坚强的心。

有时候霸气回归,有时候需要很长时间。“当他们看着它时,嘿,这没什么区别。”没有声音。

她安慰自己说:“反正我是我妈生的,就这样结束了。”

33岁的她,似乎从未离开过自己出生的北医三院。

她出生后,一直与张丽珠教授保持密切联系。

在她十几岁的时候,张教授对她的学业非常关注,希望她不要像当地习俗那样早早结婚生子,于是她努力学习,考上了西京学院。

当教授病重神志不清时,别人都认不出她,她却去找张教授,张教授一眼就认出了她。

虽然从小被陌生的目光包围,但她也成了万千。

成千上万不孕家庭的希望。

2010年,大学毕业后,她回到北大三院生殖医学中心做档案工作。对她来说,虽然这份工作很基础,但也是在帮助像她父母这样的人。

有人怀疑她能否生育。2019年,她在自己出生的北医三院——生下了儿子。虽然张丽珠教授于2016年去世,但她无法见到自己的孩子。

她说,虽然她现在从事的是“工蜂”的工作,但由于她不同寻常的生育经历,这份工作给她增添了一种意义:

“我在档案室工作,主要负责立案,整理资料之类的,这也是在帮助和我妈差不多的人。很难说有什么特别,就是我长大了,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也有一流的医疗技术。”

女性做试管婴儿

面临的身心压力

郑的“一流医疗技术”——试管婴儿,和她的年龄一样,已经走过了33年的发展历程。现在,中国每100个新生儿中就有1-2个进行了辅助生殖。2018年,北医三院生殖医学中心门诊量近60万人次。

如果父母需要考试,那么试管婴儿一定是最难的考区。

而女性则是最努力、最努力的考生,可能考不出好成绩。他们承受着巨大的身心压力。

去大医院排队,不用说,全部体检,取卵,意味着女性正式进入了这场“考试”的考验。

有的女性打针促排卵,还要在屁股和肚子上打针。连续注射10天后,臀部形成硬块,坐着都难受。

之后,取卵。在b超引导下,将类似羊毛针的针插入阴道,然后测试卵巢,取出卵泡。

知乎网友@九大妈回忆了当时取卵的过程。

“护士让我进手术室,把裤子全脱了,把内裤放在病号服的上衣口袋里,两腿叉开躺在椅子上。因为是全麻,就问我对什么过敏,叫什么名字,老公叫什么名字。然后看到有人给我打针,我就失去了知觉。当我再次醒来时,护士叫住了我。当我被那个轮椅推出去的时候,我还在发呆。被推出来的时候,看到老公就哭了。实际上,我真的觉得。

手术台上,二三十年积攒的耻辱被放下。

在穿刺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盆腔感染等副作用。

取卵后,女性变得非常虚弱。小腹肿胀,要格外小心,防止伤口感染。

来源:知乎@网

九台

至于丈夫,虽然也有心理压力,但身体压力比女性小很多。他们需要在其他房间取精子。

来源:

几乎知道

@

九台

卵子取出后,与丈夫的精子结合,形成多个胚胎。医生会把胚胎植入母亲的子宫,但不是植入母亲的子宫,也就是说会植入成功。反而可能是一次次失望的开始。如果没有成功,就需要按照之前的步骤,从头再来。

有些人可能经历了4、5次甚至十几次都没有成功,但仍然坚持尝试。

除了心理压力,还有经济压力。就算家里穷,也要在大城市贷款,在大医院旁边租房子做试管。

因为女性有子宫,有生育孩子的权利,她们肩上的责任就变得格外沉重。在这场做“家长”的考试中,他们是最努力学习的学生,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这项研究可能永远不会结束。

我们都如他们所愿,祝他们成绩好,毕业合格,但至于结果如何,需要身边的女性多一些包容。如果他们厌学,不想学,请尊重他们的意愿。


参考资料
猜你喜欢
热门排行
精彩图文